"船老爷"出行 樟树市洲上乡洲山村,解放前有座周三庙,庙里菩萨很多,正殿坐着神周三将军。相传,他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泰。 每逢新年,村民们觉得菩萨一年到头坐在庙里也闷得慌,就请菩萨出庙,坐着船游玩一番,俗称"出行"。 人们称坐在船上的菩萨叫"船老爷",因此有"船老爷出行"这一活动。 除夕前,周三庙值年首事,就派人到樟树镇去买菩萨的头像。这神头像是先用粘土模压成,再施彩绘,有耳、目、口、鼻。小者如指头,大者如拳,共二十多个样品。每年买四个大神头像,两个白脸,一个红脸,一个黑脸。小神都用现成的。 年三十夜晚,周三庙的值年首事召集有经验的村民二三十人,到庙里赶扎"船老爷"。用薄杉木板钉成木船,长约二丈一尺船头尖而翘起,约二尺一寸;船梢亦尖而翘起,约六尺。船底尖如鸡腹,船舱宽约四尺五寸。木雕彩漆龙头、龙尾,分装船头船尾。船体涂成红色,用白粉画满龙麟。中间船舱,搁上红木精雕花纹、彩漆贴金的方形船楼,高约三尺,底宽约四尺五寸。 神像用稻草扎成人形,船楼前后各站立两个大神像,高约四尺五寸。再装上从樟树买来的泥质神头。文神头戴铜质的乌纱帽,身穿缎绣蟒袍,腰围玉带,足登粉底朝靴,手捧朝笏。武神头戴铜盔,身披战甲,外罩缎绣蟒袍,露出一只披甲的臂膀,足登战鞭,手执长刀、长枪;刀枪均以竹制成。船头坐一小神,手举小旗,上书"招滩引水"。两边船舷上,各坐五个划船的小神,手执船桨。船楼内坐着十来个小神,小神都高约九寸。 高高翘起的船梢上,有一约二尺一寸高的小神,黑脸、黑盔、黑甲,双手高举武器把头,这小神叫做太子。太子背上装着一个竹筒,竹筒套在船梢竖着的木棍上。太子的脚就是悬在空中,只要抬起船来走动,太子就在上面摇摆转动,象是在腾云一样,小孩们最爱看这个太子。船上插着"令"字旗、指挥旗,船头挂着一串铃铛,船尾挂个吹足气的猪尿泡,不知什么用意。把船搁在抬架上。摆香案,点香烛,放鞭炮,由道士念经"开光",值年首事领头跪拜。"开光"后,表示神的精灵已经附在神像身上了,至时"船老爷"算是扎就。 新年里,只要不下雨雪,船老爷就要出外游玩。船老爷出行,是相当热闹的。先由一人扛一面"开锣"--开路这锣。扛锣的木棍上穿挂一面镶红边的白旗,上写"清道"二字。 开锣比船老爷先半小时出发,每逢村庄寺庙,就敲打大锣,村民们就要把晒在外面的衣被收起来,放在路边的东西搬开。守祠堂寺庙的人,则在祠堂寺庙门口场上摆好香案,并舀一盆洁净水放在场地上,迎接船老爷到来。 船老爷起驾,则由八个年轻后生抬起。前面还有四个放铳的人,这种铳是一个铁火药罐,罐下面连着把手,共约三尺,装上火药后用"铳尖"(木塞)塞紧,点着引线后只会轰隆一响,不会伤人。四个人一路轰隆!轰隆!放着铳,显得威风、严肃。放铳的后面是一队彩旗,有长方旗、正方旗、三角旗、青龙旗、白虎旗、朱雀旗,只是没有玄武镇,船老爷也是不喜欢乌龟的。 彩旗后面是唢呐锣鼓,一路吹吹打打,引着船老爷游行。船后面是唱船歌的,叫做"号船"。由一人挑一面锣,一面鼓,挑的人敲锣,后面跟着一人打鼓,锣鼓同时敲打着拍子。跟的人领唱,挑的人唱衬词,唱的都是神灵保佑的吉利话。路过寺庙时,船老爷都要放在香案前净水盆上,表示船是在水上停靠,船老爷要上岸进入当地寺庙,拜候寺庙里的神,叙叙友情。庙里的庙祝,就在门外香案前焚香烛放爆竹,烧纸钱,送点旅游费。离开寺庙时,必须把净水盆翻复,泼掉净水,表示水载着船走了。 每遇一村一姓,必定把船老爷停放在每一座祠堂门外香案前的净水盆上。每家由一个男人到船老爷香案前点燃香纸爆竹,作揖下跪,求船老爷保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除行动不便的老人外,男妇壮幼儿,也都来向船老爷作揖祈求保佑。这样一村一村,游行到夜边,才回庙歇息。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隆重的一日,吃过早饭后,船老爷专到出钱出力为周三将军立庙祀奉香火的几个村庄去做客。一路上旌旗招展,鼓乐喧天。来到一个祠堂门口,船老爷停放在净水盆上,周围摆起长案。每家每户将煮熟的鸡(鹅)、鱼、肉三牲,装在胡盘(红漆木盘)里,鸡(鹅)、鱼口里插着红纸花,熟肉上贴着红纸剪花。 胡盘放到长案上,请船老爷享用。每家一个男人到香案前跪拜,焚香点烛,放千响爆竹,烧金纸锭,一面还酹酒请船老爷喝。此时,烛光辉煌,香烟缭绕,爆竹长鸣,鼓乐齐奏,铳声轰响,船歌高唱。 男女老幼,围着作揖、观看,真个热闹。每个祠堂门口,大约经过个把钟头,才到下一个村去。 元宵过去,新年已完,要"谢"船老爷了。元宵这天半夜,吹打着唢呐锣鼓,放着爆竹,把船老爷抬到赣江水边。神像的帽子、衣服、带子都脱下来,船头船梢的龙头龙尾,中舱的红木船楼,船上挂的铃铛、旗子都取下来,抬船的木架抽出,都留着明年再用。 然后由道士念经谢(送)神。同去的人作揖下跪,点蜡烛,烧钱纸,放爆竹。木板船、神头、稻草扎的神身,一起点火,"木船明烛照天烧"。 船老爷的精灵回到庙里,仍旧坐守庙堂。 解放后,不信鬼神的人多了,这一活动自然就停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