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动态||今日樟树||招商引资||樟树经济发展状况||樟树概况|| 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地产药材||企业风采||中药材城||网站记事||

   药都改旧貌

樟树,因树得名,因酒扬名。

滚滚赣江、滔滔袁河在古镇樟树汇聚,哺育出了璀璨的文明。

自90年代初开始,樟树按照"一江两岸,东扩西散,南延北伸"的规划,拉开了新城区建设的帷幕。到目前,全城共有街、路14条,巷道39条,城区总面积,比解放初扩大了14倍,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也得到全面提升。
 
经两千多年的风霜洗礼,药都樟树--这座镶嵌在赣水之滨的江南名镇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新世纪。
 
 

 
"市语喧腾滚曲尘,万家灯火接鱼鳞;军门鼓角称雄镇,沽货帆墙集要津",清代诗人钱顺的这首即兴之作,应是对古樟树镇的最好描绘。
 
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樟树就是江南地区有名的军事重镇、工商名镇和国药之都。明万历年间,樟树年课税白银两千余两,是同为当时南方重镇的广东佛山镇的五倍多,跻身全国"三十三课税大户",与京城顺天齐名。
1995年10月,赣江上最大的公路大桥--樟树赣江公路大桥公路正式通车,千年古都终于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为策应赣粤高速公路的建设,自1999年开始,樟树市又在城区东南部建设新城区,新城区建成后,主街全长将达700米,可提供成套住宅1080套,区内的医院、幼儿院、金融、邮电、商贸等公用建筑和基础工程均已开工建设。
 
虽有过"城内三千户,城外八千烟"的盛况,然而至解放初,樟树的镇区面积也仅1.5平方公里,与"赣中交通枢纽"和"江南药都"的地位远远不相称。
 
1998年,樟树市委、市政府正式确定樟树为市树,在105国道大桥至永泰26公里路段和市内各大小街道种植樟树2万余株,还修建了一大批园林景点,使樟树市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3%以上。
 
此外还修复了三皇宫、望津楼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城市环境的改善,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人人来管创建事,处处洋溢文明风",成了广大市民的自觉追求。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