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镇药市源远流长。远古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开创了原始医药活动。三国时代,樟树镇便有药材摊贩摆摊卖药,悬壶施诊;唐代辟有药墟,宋代形成药市;明有药码头之称,清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到鸦片战争之后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得到振兴。从樟树药市的兴衰可见华夏医药发展之一斑。 悬壶施诊的药摊 三国时期,樟树一带民间的医药活动,经葛玄等道学家、丹术家、医药家的推动,有了很大发展。 阖皂山的山民经过长期实践,渐渐积累和丰富了认药、采药和行医看病的知识。此时,山下赣江、袁河两岸水患频仍,瘟疫流行,于是,一些懂医识药的阖皂山人便到淦阳摆摊卖药,悬壶施诊了。 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医与药同源,医药一体的。当时,淦阳的药摊既行医,又卖药,治病用的多是单方,药材也多是自然植物的根、茎、叶,没有经过修治和炮制。一些需要折断或咬碎的药材,就由行医卖药的人用嘴去撕咬,这就是原始的饮片加工。咬碎的药材称为咀片。至今,樟树中药饮片零售店,仍相沿成习称为咀片店。 汉晋间,在樟树行医卖药的人没有固定的落脚点。他们或采药于山林,或巡诊于乡村,或到淦阳古镇席地摆摊。摆摊的时间也不固定,采了药来,卖完就走。病人多就多住,病人少就少住。有如现在的游医和草药郎中。 古时行医卖药的人,开初只是兼业。他们既种田地、养禽家、捕鱼打猎,又兼采药治病。后来,一些医药技术渐精、获利较大的人,便渐渐开始专门从事医药业了。 南北朝时,樟树镇一带从事医药业的人逐渐增多,开始有了初步分工。有的人不但自己采药自己行医,也向别人收购或销售药材。有的人不仅在本地采药、收购,还到外州县去采药、收购;有的以医为主或专攻医术;有的以药为主,专事采药、购药或加工药材。这时,樟树不仅有药摊,而且出现了兼医带药的药材开始进入樟树交易。如洪州的蔓京子、茯苓,吉州的前仁、固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