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药码头 明太祖朱元璋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登上皇帝宝座,慑于"民急则乱"的历史教训,在经济上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同时解放工奴,简约商税、扶持工商,从而使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都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开国一百多年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逐渐走向繁荣,郑和下西洋又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医药学上,明代也颇有成效。王道安对温病与伤寒的研究成果、徐春甫撰成的《古今医统大全》,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我国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二十七年的辛勤劳动,参考古来八百多种书籍,写成近两百万字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绘制了一千多幅标本图,还附录有古医方和民间验方一万一千多副,真可谓集古来药物学之大成。 这一时期,樟树医药事业迅速发展。 樟树一带的药材生产发展起来。 明隆庆《临江府志》记载,当时樟树所在的临江府所产的有白药、玄参、苦参、粉葛、栝蒌、半夏、茱萸、乌药、紫苏、薄荷、百部、百合、香附、茯苓、菊花、枳实、枳壳、陈皮、天南星、山楂子、夏枯草、何首乌、益母草、车前子、桑根皮、甘菊花、山栀子等几十种,都在樟树镇加工出售。 江西名产道地药材,如抚芎、固芷、前仁、泽泻、石韦、香薷、茯苓、南山楂、蔓荆子、荆芥、薄荷、土茯苓等,也在樟树镇集散。 明成化年间,赣江改道,樟树遂成为袁河与赣江的交汇处,这加强了她的港口地位,使药材集散规模更趋扩大。各地药材,尤其是川、广药材大量运到樟树。郑和下西洋、熊化出使朝鲜,使中医药与外国医药的交流扩大,一些"舶来"的药材也开始进入樟树交易。这样,两粤出产的藿香、桂枝、桂子、肉桂、山奈、八角、茴香等,蜀、鄂出产的附子、川芎、党参、茯苓等,湖南出产的朱砂、雄黄等,安徽出产的枣皮、生晒等,中原出产的黄芪、生地、条芩、柴胡、防风等,以及海外的豆蔻、砂仁、乳香、没药、西洋参等药材,大批运到樟树。樟树经营药业的人大量增加,外地药商又云集樟树。明崇祯《清江县志》回忆说:"樟滨故商贾凑沓之地也"。"(药)有自粤、蜀来者,集于樟镇,遂有'药码头'之号"。"帆樯栉比皆药物","居人行子蜂乘蚁聚,朝夕常满。" 樟树药业界的经营随着药材集散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从以零售为主,发展到以批发为主,开始出现专事批发的药材号。外籍药商在樟树这块宝地定居落户开业经营的也逐渐多了起来。 医与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了。明代,樟树镇名医辈出,其中佼佼者有:"诊疾辄效",绰号"小华佗"的陈恩;精于医理,著有《医略正误》,并有创新精神的李汉仪;"视民疾,立病式,授以方,解不疗"的聂尚恒等。 明代末年,课税日重,战祸迭起,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樟树药市也随之萧条。崇祯年间(1628-1644年)已是"城市萧寂","虽稍居杂货,大抵多为广人所携药材、木器、铁锅诸物,鲜贵重难得之货。"镇人大多被迫奔走四方,"或弃妻子,徒步数千里,甚有家于外者,粤、吴、滇、黔无不至焉,其客楚者尤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