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动态||今日樟树||招商引资||樟树经济发展状况||樟树概况|| 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地产药材||企业风采||中药材城||网站记事||
悬壶施诊的药摊 繁华的药码头 惨淡经营的近代药业 江南药材之总汇 药墟和药市的形成

药墟和药市的形成

两晋至隋唐时间,中医药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有许多新的发明和成就。

陶宏景著《本草经集注》,提出了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的观点,受到人们普遍重视。唐朝廷组织苏敬等人编写了《新修本草》,收载药品844种,为我国第一部药典,较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80年,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唐代医学家陈庄器把中药药物作用分为"十剂",即"宣、通、补、汇、轻、重、涩、滑、燥、温"等十种作用。南朝刘宋时,雷氏的《雷公炮灸论》阐述了药物性味,介绍了炮灸、煮熬、修治药物的方法。 这些医学家、药物学家的成就对樟树中医药事业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陶宏景也是道士,曾在阖皂山讲学布道。《新修本草》上收载了阖皂山产药茯苓、沙参、乌药、葛根、首乌、桔梗等二百余种。《雷公炮灸论》则成为樟树中药炮制的规范,因此有"术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说。 唐代,药材的交流日益频繁。

樟树镇的药材集散初具规模。开初,本地出产的枳壳、枳实、陈皮、苏叶、荆三棱、黄栀子、前胡、白前等有较大批量的外销。邻近州县的地道药材也开始在樟树集中转运。两粤、蜀、鄂、湘等地的药材经大庾岭路和赣江、袁河,陆续运到樟树镇交易。于是,樟树镇便设有专门进行药材交易的药墟。墟场上曾立一石碑,上书"药墟"二字。

药墟的开辟使药材交易有了固定的场所,也有了固定的时间。药材摊贩、药材商人适墟日赶集。樟树镇的药商在药墟修建起店面,前柜看病、卖药,后柜制药,谓之"前店后坊"。

五代十国迄宋元,中原板荡,富绅方伎大量南徙,形成南北文化合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医药业的繁荣。宋廷编印的《本草图经》、四川名医唐慎微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对鉴定和运用药物起了很大作有。宋廷编修的《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所载方剂已达两万余副。活版印刷术的发明,为这些专著的刊印流传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樟树医药事业空间繁荣,出现了许多名医生、制药专家和医学理论家。

北宋王庭珏有《清江张氏活人堂》诗云: 远系长沙太守孙, 家传太守活人言。 刀圭一匕起人死, 安得声名不出门。 这首诗描述了曾任长沙太守的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远孙在樟树开设活人堂,用药如神,名噪一时的情景。 阖皂山一带,在唐宋间已有不少民间医生和药材商贩。《淦溪张氏族谱》上,记载了北宋景佑年间(1034-1038年)族人张迪成的事迹,说他"博古通今,究习歧黄、青鸟诸书","经营鹿渚,声溢杏林"。《霞溪甘氏族谱》上,记载了族人到新淦、吉安、泰和、遂川一带贩卖药材的事,说他们"往返奔波,不远千里。" 宋元之际,一些官宦士绅习医种药成为风气。

南宋史学家徐梦莘(1126-1207年),官至直秘阁,每念生于靖康之乱,发愤研究宋金和战历史,于绍熙五年(1194年)撰成《三朝北盟会编》250卷。他在研究历史之余,又研究历代医家生平和著作,学习歧黄之术,撰有《集医录》。这是樟树最早有医学著作传世的名人。 元代杜本,号清碧学士,称疾不奉召,在樟树行医施药,专门研究舌诊,撰有《敖氏伤寒金镜录》,将敖氏已验证的十二图增至三十图,对临床辩证很有裨益,是我国最早的舌诊专著之一。

元代港椁(1272-1330年)字享父,一字德机,是当时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风格雄健深朴,多含讽谕,楷法人亦罕及。曾任翰林院编修官、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晚年以母老不奉诏,归隐清江。他在房前屋后庭院中种花、种药。有诗写"东篱秋雨后,花药具生意"诗云: 田园虽尚远,未肯效凄凉, 药就篱陈蔓,花阴径作行。 岂为廷晚趣,自足信年芳。 颇敬邻人如,驱鸡不过墙。

南宋偏安江南,使樟树中药交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南方主要的药材集散地。宋宝佑六年(1258年),樟树镇在药墟一侧始 建药师寺,以祭祀药王和求神医病。药师院旁的药墟,早已是药摊遍布、药店林立了。逢墟而集已远不能满足药材交易的需要,于是便改为每日集市的药市了。

据《草堂诗余》载:宋末诗人宋远曾与诸友同登樟树华光阖,赋诗志别,有《意难忘》一词,其中便有"更与谁题诗药市,沽酒新丰"之句。 宋元间,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樟树镇药材炮制技术的进步。

侯逢丙(1216-1290年),字唐卿,出身儒门,本是河南开封人。他少时济国匡时之志,能援笔成章,善书法,工吟咏,留心歧黄。南宋亡后,他耻于归顺,绝仕途之念,择居樟树,设肆制药,成为樟树药界首户。 枳壳是橙树的干果;陈皮即桔子的干皮。樟树一带栽培橙树和柑桔的历史很长,大约始于战国,在唐宋之际发展迅速。南宋时,袁河两岸、赣江之滨桔林橙园连绵不断。

这一时期,樟树中药加工炮制技术也有很大进步。从药材的产地、采摘的时间、炮制的方法、储存保管到医疗功效,都有研究、有经验,有独到之处。 樟树枳壳的采摘、加工不同凡响。小暑后、大暑前,采下鲜果,即时对半切开,暴晒三至四日,堆积在通风的室内"发汗"。待发齐后,再日晒夜露七天七夜,使之白肉隆起,表皮收缩,瓤小而呈菊花状。全干之后,以陶罐收藏,严禁接触金属,可保持性味不变。这样炮制的枳壳,皮青、肉厚、色白、味香浓,疗效高。小暑前自然谢落的果实,晒干后称为枳实。枳壳与枳实,性味相同,功用稍异。它们都有破气消积、化痰除满的功能,而枳实性猛,下气有倾墙倒壁之功,用于逐停水、消满胀、破坚积、攻结痞;枳壳性缓,用于行气、散气、泄气、益气,除胸痞、化痰滞,治里急后重。至于那些自然落下的很小的幼果,称落地果,则置酱中晒酱,芳香开胃。由于樟树枳壳疗效特别高,宋时已被医家视为珍品。据《宾退录》记载,神宗熙宁年间(1069-1077年),樟树一带所产枳壳已列为"贡品",进入皇宫内苑了。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