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动态||今日樟树||招商引资||樟树经济发展状况||樟树概况|| 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地产药材||企业风采||中药材城||网站记事||
悬壶施诊的药摊 繁华的药码头 惨淡经营的近代药业 江南药材之总汇 药墟和药市的形成

惨淡经营的近代药业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由于帝国主义的军事、政治、文化侵略和清王朝、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这期间,祖国医药事业备受摧残。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处处迎合外人的需要,"对于医学传教事业予以种种便利,……开设医院不限于一埠。"西医西药大量流入中国,冲击了中医事业。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就竭力主张废弃中医中药。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支持西医余岩等人的提议,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胡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不能进展。"汪精卫公然宣扬:"不但国医应一律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当时,还提出六项消灭中医的办法。 樟树镇自然首当其冲遭受摧残和打击。

清咸丰年间,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樟树一带,到处建教堂、办洋行、开药房。樟树镇就有仁寿、保寿、利华等数家西药房,并可以从南昌赊销西药,倾运樟树。 开口通商后,中外交通和贸易的重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江西通道随之衰退。光绪三十年(1905年),南昌的广东轮船公司有客轮、货轮往来于赣江、长江之间,于是,樟树码头商货税减,过往贸易"减少十之七八","向之冲途,今为迂","殷实之度,次第缩减"。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10日,清江县政府《限制中医登记,严禁中医用西药疗器令》称:"自文到之日起各地中医不得任意登记。中医不得冒用西药及西药器械。仰即知照查禁以资取缔",恣意扼杀中医药事业,迫使许多行、店、字、号无法开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我苏区实行经济封锁,使樟树中药货源枯竭,销路封闭。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征收谓"特种物品产销清匪善后捐",将总局设在樟树,矛头直指药商,规定"药材精者按值征百分之十,粗者按值征百分之五"。于是外地药商纷纷抽资远避,转向湘潭、汉口一带集散。樟树药商也不胜重负,纷纷倒闭或迁徒。素称"多财善贾"的同茂长号,曾在四川灌县石羊场设庄大量收购川芎、在四川江油县中坝镇设庄大量收购附片、在四川宜宾、重庆等地都有分号、专庄,这时被迫宣告停业。庆隆药行老板徐林斋因欠永祥钱庄五万六千银元无法偿还,吞服鸦片自杀。德茂良药号老板欠捐税十万银元,德生源药号老板胡微轩欠债三十三万银元,均因无力缴还而忧愤致死。义大祥、元顺等店号也次第停业。至民国三十一年(1924年)统计,樟树药材行号只剩下38家,从业人员398人。

中医被限制,中药无销路,药材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药农亦随之破产。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樟树名产枳壳由于外地药商"裹足不来",很少有人问津,每担只值银元两块左右,药农无以为生,致使橙园被废,药圃荒芜,大批药材当柴烧。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樟树药业与全国各地的往来和联系受到极大的限制,药材来源阻隔,运输时常中断。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寇龟缩在主要城市,东南、西南空出几条运输线,樟树镇再次成为交通孔道,一时船载车运,昼夜繁忙。川、滇、云、贵、桂等省物资,用汽车运至湖南的湘潭,改由木船运至湘东,换手推车运到江西萍乡的芦溪,然后顺袁河到樟树,转达至丰城县小江口,越大堤,溯抚河而至浒湾,又换手推车送到邓家埠,交火车运往浙江金华、兰奚,进入敌伪占领的华北、华东、东北各省。反之,亦沿这条交通线进入西南大后方。重庆、湘潭、樟树、兰奚成为抗战后期南方千里运输线上四个药材中转集散地,使樟树药业得以暂时复苏。这时,药商们东山再起,惨淡经营,使摇摇欲坠的老牌药材行号如隆泰、金义生、隆盛、福泰等,度过危机,获得发展;一些新药材行号也乘机而起。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全镇药材店号恢复到五十余家,每日成交药材进出量达七、八百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樟树药业进一步复苏,有了缓慢的发展。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樟树镇有药材行、号、店、栈六十四家,流动资金折合银元191.4万元,全年销售额为513.9万元,其中批发461.5万元,零售52.4万元。 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下,樟树中医药界人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富于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在樟树打败北洋军阀江西总司令邓如琢时,以药业为首的樟树商界筹款支援北伐军军饷六万银元。1930年7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一军团攻占樟树时,商界又筹款支援军饷六万银元,药业界还向红军送医送药。

1930年9月,彭德怀、滕代远同志率红五军进占临江镇,成立清江县苏维埃,许多药业工人参加革命。县苏维埃主席陈文珍就是药业工人。时因红军长途跋涉,频繁作战,感染时疫,痢疾流行,宝丰药号东主黄邦彦不顾身家性命,毅然接受红军聘请,担任红军医院顾问、县苏维埃卫生股长,精心为红军治病。樟树、临江的地下党和游击队,运用中药五倍子制成的密写水进行秘密联络,坚持革命斗争。

鸦片战争以后,樟树中医药业虽然处于衰落之中,但是祖国中医数千年来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优良传统仍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樟树中医药界在遍布全国的樟树药帮的支持下,千方百计保持樟树药业的声誉和地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统计,江西全省50%以上的药材仍集中在樟树转运,其中,樟树发往九江出口的药材就达14,170万斤。樟树一带的药材生产虽遭破坏,但客居外地的樟树药商却千方百计帮助家乡引种药材。时有邓月高由贵州引进吴萸种植技术、杨斌臣由广东引进樟头红药材品种。著名的医家有明末清初被誉为"神针"的针灸大师黄石屏;有精研《外经》、《伤寒》等医典,被称为"经方派"的曾开文;有外科世家王丽涛;还有金冶谱、熊鼎臣、谢双湖、杨天纵、沈波涵、陈福美等。他们对内、妇、儿、伤、骨以及中医外科各擅所长,均有建树。 樟树医药事业与祖国医药事业血肉相联。从樟树中医药事业的兴衰可见祖国事业的沧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