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动态||今日樟树||招商引资||樟树经济发展状况||樟树概况|| 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地产药材||企业风采||中药材城||网站记事||
工商名城  军事重镇  南北要津  古镇沿革

南北要津

樟树镇雄踞赣中,处赣江中游,控水陆四会冲途,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条件。

《江西厘税沿革志》云:"江西襟江带湖,河流绵远,帆樯栉此,货物辐凑。昔时交通以临江之樟树镇、南昌之吴城镇为最。凡货物之由广东来赣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物之由湘、鄂、皖、吴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分销。

四省通衢,两者互为枢纽。迨道光十五年,五口通商,洋货输入,彼对江轮未兴,江西之贩卖洋货者,均无不仰给广东。其输出输入之道,多取经江西。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外销之货,以吴城为极点。" 古代交通仰赖江河,清江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赣江、袁河、潇江、蒙河四大水系。它们给人民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樟树镇处于赣江、袁河交汇处,河宽水源,是个理想的天然码头。它与南昌、九江并称江西三大港口。

赣江东源贡水自武夷山,西源章水出大庾岭,在赣州汇合后曲折北流,经吉安自新淦进入清江,纵贯县境。这条全省南北交通大动脉,全长八百二十七公里,流量六百六十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八万余平方公里。樟树镇北靠鄱阳湖平原,南连丘陵、山地、盆地,形成广阔的经济腹地。溯赣江面上,南可达吉安、赣州;结联广东的右江,到达我国南大门广州;北经南昌,穿鄱阳湖至湖口,进入我国东西大动脉长江,联系着内地和沿海的广大地域。

袁河,古称牵水,发源于武功山北麓,自西向东折北,经宜春而至清江境内汇入赣江。它西连湘东,东接赣江,也是一条重要水道。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赣江暴涨,泛滥成灾,冲决河堤,使河道由绕临江镇而改为直泻樟树镇。袁赣两河交汇处也由临江镇郊改到樟树镇郊。这样,原来"江岭交会,素名殷阜"的临江镇,因"舟楫遂阻,商旅不行"而大为逊色,樟树镇则凭借袁赣合流之势,交通更为便利,市场更加繁荣。

自樟树西南蛇溪坞两水合流后,赣江水势大增,舟行迅疾。清代诗人桑调元有《快哉行--清江扬帆作》一诗形容说: 开船日出清江口,冲波浩浩江风吼; 不见乌蓬映天飞,但沉苍山夹岸走。 樟树镇因此扩建码头,发展水运。清乾隆时,由樟树商界集资将原三官殿、沙扒里、涌金门小码头合建为一个码头;又将打铜巷、洪兴行、柳树下、大德门等小码头合建为一个码头。道光年间,再由商界集资兴建了上石埠码头。于是药材,"自粤、蜀来者,集于樟镇,遂有药码头之号"。

古代陆路交通干线,是朝廷的官道,亦称驿道,沿途设驿站。樟树镇处于鄱阳湖平原与赣中、赣南丘陵和山地相连的通道即古官道交叉口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尉屠睢率军征岭南,其中开辟了一条"通南越道",汉时称五岭新道,唐称大庾岭道,宋称梅岭路,元称南安路,明称贡道。这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江西交通志》称:"凡各省命使之宣布,广海贡筐之献纳,莫不道出此,""商贾如云,货运如雨,石足践履,冬无寒土。"樟树镇正处于这条官道的中心的位置。

宋淳化三年(992年),临江镇置临江军。为连接州、军交通,修通袁州大道。该道起自临江,东接樟树,西经新余、宜春、萍乡,终至老关,与湖南醴陵相连,后称湘赣大路。再有与现今浙赣、皖赣铁路走向大体一致的东西陆路交通干线,在樟树镇与大庾岭道、袁州大道相交,使樟树驿站成为东西南北交通枢纽。

明崇祯年间清江知县秦镛在论及樟树驿站时说:"盍江南四道之驿凡几,而是驿当其冲,袁、筠、吉、洪,轨迹四至,轮蹄昼夜驰不绝,又蜀、黔、楚、粤之饷道于是乎出,至则转运。

" 清诗人钱时雍赞美樟树镇"清江汇双流,驿道连闽楚"的诗句正是这里水陆交冲,四通八达的生动写照。

《清江县志》在描绘樟树镇的交通地理环境时说:"镇背野面河,濒临赣江,扼袁赣二水四通之地,上达虔吉两广,下走洪瑞皖鄂,东通闽浙,西连湘川,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八省通衢,贸易胜地。"确实符合实际。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