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动态||今日樟树||招商引资||樟树经济发展状况||樟树概况|| 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地产药材||企业风采||中药材城||网站记事||

 

"万宝全"沈敬涵

《洗冤录表》的作者杨钜源

《治痢慈航》和熊家骥

毛上溥与《无底编》

聂尚恒和他的医学著作

伤寒病专家谢双湖

舌诊专书编纂者杜本

神针黄石屏

外科专家王振兴

眼科学家邓苑

药商出身的本草名家何本立

制药名家侯逢丙

 

在樟树镇医药发展史上,涌现出无数的中药人才和许多医术高明的中医。药都造就的医生,运用樟树加工的药材为民治病,检验樟树国药的效能。樟树高超的炮制技术,又为樟树的名医争光助力。 樟树杏苑群星璀灿,人才辈出。可惜古代医家药工被视为方伎,难登大雅之堂,文字记载甚少。兹据可找资料,择其主要者列傅以纪。

制药名家侯逢丙

樟树药市享有盛名,这和药材炮制精良有密切关系。而在药市史上有文字记录的制药名家中,侯逢丙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侯逢丙字唐卿,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死于元世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享年七十四岁。 侯逢丙的老家是河南省开封。他的曾祖父侯显仁,当过高邮县、兴化县的知县。当时,辽、夏、金角逐中原,连年混战,连皇帝老儿也被金人掳到东北的五国城去了。所以北方豪绅百姓纷纷逃亡江西南,谋求延生。侯逢丙祖先随着逃亡的人流来到江西,先在彭泽、宜春一带安家,后来定居在庐陵,即今吉安市。

祖父世昭,在南宋朝廷当过小官;父亲从周,在广东督府任职,但很早就去世了。 侯逢丙幼时是在动乱中度过的。动乱不安的政治环境,颠沛流离的家庭生活,给年轻的侯逢丙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自幼好学,发奋读书,立下匡时济国之志,打算作一番事业。可惜侯逢丙生不逢时,命运不佳,加上洒脱不羁的个性,就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多难了。他终生不得志,只当过司警、司征和兵马一类未入流的小官,壮志难酬。后来,他父亲任职的督府特聘他为咨议。这本是一个进引的好机会,许多人欲求而不可得。但是,侯逢丙的一腔热血早被官场的丑恶现象所冲淡,根本不把它放在心上。

不久,南宋灭亡,侯逢丙已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者。报国无门,有志难酬,又耻于归顺,遂绝仕进之念;决心退而习贾,以医药济世度人。 那时,樟树镇还叫清江镇,医药事业已经非常兴旺,有药市的称号了。 古云: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就是说,古代的读书人和医生之间,是"燮理相通"的。侯逢丙虽出身儒门,但却熟知医药之道和经商之策。决心既定,他就开始选择地点和时机。他认为清江镇"扼江广之津要",交通便利,且为四方药材集散之地,药源广泛,又有雄厚的药材炮制加工的技术基础,便于施展自己的抱负。

于是,带着妻儿子女,举家从庐陵迁到樟树,买下店房,亲自筹划督促,专门从事制药卖药。他一面雇人广为收购药材,一面请药工加工炮灸,择吉开张,经营起药材生意来。 当时,清江镇的药材行号不少,同行竞争激烈。但侯逢丙刻意求精,精选道地药材,讲求制药质量,注重治疗效果。侯逢丙药店很快就获得人们的赞誉。所制药材质量之高,销路之广,一下就跃居全镇药材行号之首。他制作的药材畅销东南各地。几年工夫,侯逢丙就靠制药发了家,成了清江镇药界的首户。

侯逢丙豪爽慷慨,尚义好施,乐于助人。凡是贫苦百姓,无论远近亲疏,看病施药,不取分文。所以,前来找他求医求药的人很多。 那时,清江镇附近河湖众多,地势低洼,沿赣江一带全是土岸,每当洪水泛滥时,土岸常常倒塌成患。侯逢丙不惜重金,从外地买来巨石,请石工砌堤护岸,并且买砖石铺设街道路面。镇上居民日常多饮用江水,洪水期间,浊浪翻滚,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侯逢丙又花钱买砖,整修井壁,为大家提供用水方便。

逢有灾荒之年,侯逢丙又增设粥棚,为饥民施粥;岁寒天冷,就为穷人送衣被,助柴薪。有时,有的贫苦人家不幸死了人,无力购买棺木,侯逢丙就替他们买棺木安葬。整个清江镇,上上下下都把侯逢丙称为善士,无不感恩戴德。 侯逢丙在清江镇度过了他的最后生涯,对樟树制药技术的发展和繁荣樟树药市,做出了巨大贡献。晚年,精力不减,除读书和教育子女,接待宾客外,别无它求。

侯逢丙去世后,先葬于斗冈,后改葬镇郊春潭,与妻敖氏相伴。

元代大理学家吴澄,应其子侯登之请,为侯逢丙撰写了墓表,他的事迹才得以流传至今。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