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概况||樟树经济||樟树人物||今日樟树||政府动态||招商引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地产药材||企业风采||药材市场||网站记事|
古镇沿革
工商名城
军事重镇
南北要津

工商名城

  樟树镇由于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经济腹地广阔,自古以来就是南昌集散交易市场和全国著名工商城镇之一。
早在商周时代,这里就有制陶、制瓷、冶铜、纺织等手工业。秦汉时,已有造船业。三国鼎立时,樟树镇的造船业有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条买舟街。稍后,随着铁器加工业的发展,又有了铁匠巷。南宋时,北方豪绅富户和各色工匠南徙,促进了南北文化技术的交流,使樟树的酿酒、制药、制墨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元初,有侯逢丙设肆制药,"为一镇诸肆之甲",开樟树制药业之先声。明清时期,樟树镇有工匠数百户,"百工技艺,无所不包"。清道光《清江县志》的樟树镇图上,就标明有木匠街、打铜巷、石匠巷、矾厂里、朱子街(以制墨作坊在条墨上印朱子家训得名)、丝线街等,说明这些地方都是作坊、工匠集中的街巷。迨至近代,又兴起了发电、机米、纺织、印刷、采矿等现代工业。   随着手工业的进步,樟树镇的商业贸易也日益发展起来。从出土的古币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已经由产品交换逐渐过渡到商品交易了。秦汉时,当年的古淦阳便是这一带最重要的交易集镇。三国时的药摊、唐代的药墟、宋代的药市都说明这里早已是药材集散地了。明清时代,樟树商业更加繁荣。
  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1426-1435年)年间曾经组织过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课税情况调查,选定调查的市镇有:顺天、应天、苏松、镇江、淮安、常州、杭州、福州、武昌、荆州、南昌、樟树、广州、开封、济南、桂林、太原、成都、重庆、泸州等三十三个商贾所集的州、府、县,而樟树镇是其中唯一的没有州、府、县治所的城镇。
明崇祯《清江县志》记载:樟树镇在明代初期和中期,已是"寰闾千家、舟车辐辏"的重要商埠。该县志描绘当时市场繁荣的景象道:"若杉材、药材、被服、器械诸为民用者,百里环至,消摩于途;皂矾、赤砂、大布,走东南诸郡。"清代康乾时代(1662-1795年)樟树镇的商业进入鼎盛时期,据乾隆《清江县志》记述:"樟树镇江西一冲会也。山水环绕,舟车辐辏,为川广南北药材所总汇,与吴城、景德镇并称江西三大镇"。
  道光《清江县志记述》:樟树镇"商民乐业,货物充盈,厘金益增,人文益盛,虽通都大邑,无以复过"。
清人钱顺则有诗云: 市语喧腾滚尘土,万家烟火接鱼鳞, 军门鼓角尊雄镇,估货帆桥集要津。 虽然樟树镇的工商业自清末渐次衰落,但较之一般城镇仍呈繁荣景象。
  《中华民国省区志·江西省·清江县》记载:樟树镇是江西重要物资集散地。"夙称江西八大物产的河口之纸、修水之茶、袁州之布、萍乡之石炭(煤)、赣州之杉木、景德镇之瓷器、鄱阳湖之未及本镇之药材,皆荟萃于市中"。
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统计,樟树镇有工商业132个行(职)业,工商企业1184家,还有摊贩445户,从业人员6453人,流动资金300万元,固定资产100万元,年销售额1372万元。
  樟树镇的工商业中,有木材扎运和购销、酿酒、制矾、粮油加工和购销、农副产品的购销、绸布经营和服务行业等,然而首屈一指的,当然是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和集散贸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