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概况||樟树经济||樟树人物||今日樟树||政府动态||招商引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地产药材||企业风采||药材市场||网站记事|
古镇沿革
工商名城
军事重镇
南北要津

古镇沿革

  樟树镇历史悠久。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和繁衍。 活跃在樟树一带的早期居民,是古三苗族的一支,叫做“越族”。他们从原始人群中走了出来,度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时代,在赣江两岸的丘陵冈阜地区依山傍水建立居民点,或架木为巢,或掘地为穴。他们利用山上的青石和麻石,磨制成斧、锛、凿、网坠等简陋工具,在莽莽森林中打猎,滔滔赣江边捕鱼,并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生活。后来,他们学会了制陶、冶铜和纺织,有了陶制的鼎、罐、豆和青铜浇铸的戈、矛、钺、铲等,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先民们已经使用了文字符号。出土的144个刻划符号和陶文中,有数词、名词和动词。一件泥质灰陶钵的底部就刻着“八土村田”四个字,据专家们考证,这是表达祭祀田神,翻犁土地的意思。
名闻中外的吴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铜碳渣、石港和大量青铜器表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打破了商文化不过江的定论;龙窑和瓷器的出土,表明已有原始制瓷业。那铺着陶瓷片的回廊和象征权利的列鼎,又可见这里决非一般村落,而是分封的都邑。大批青铜武器的出土,又使人想象到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的雄姿。
  樟树镇周围,分布着自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的遗址达120余处,可见这里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村落祺布,经济繁荣。这为秦汉建立淦阳镇、潇滩镇、吴平镇等城镇奠定了基础。 据传,早在秦之前,东屏阖皂山,西临赣江古渡口的地方,就有彭、刘、喻、杜四个古村落。那时,这里樟树成林,浓荫蔽日。有位老者在渡口的樟树荫下摆茶摊,人们逐渐聚在一起交换些产品。后来,陆续发展起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店铺,遂出现一条小街把四个村落联了起来,俗称"土街仔"。这便是樟树镇的雏形。
  口碑传说和考古发现都打破了旧志上关于樟树镇是"古荒服之地"的说法。 樟树一带,春秋属吴、属越,战国属楚。《通鉴纲目》记载,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秦灭楚,俘虏了楚王负刍。第二年,秦统一天下后,废封建,立郡县,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当时,樟树一带属九江郡新淦县。樟树镇是新淦县县治所在,名叫“淦阳”。
  这是因为有淦水发展骊岭,流经紫淦山,蜿蜒向西北,于樟树之南注入赣江,水以山名,县以水名,而县治在水之阳之故。此后,淦阳作为新淦县县治810年,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崇祯《新淦县志》记载:隋开皇九年(587年)置洪州总管府,改庐陵郡为吉州,省巴山郡,新淦县改隶吉州。
  县令李子乐以县城远离州治,将县治迁到南市村,即今金川镇。县治南迁后,淦阳改称清江镇。因镇临袁河与赣江合流之后的江段,这里江水波流澄澈,古称清江。
  明崇祯《清江县志》记载,南唐升元二年(938年)8月,清江镇西南三十里的潇滩镇(今临江镇),有位巡使吴鸾,以"潇滩之地,当南粤、虔、吉、洪之冲,舟车辐辏,有仓廪兵戈之积"为由,奏请置县。南唐主李升准其所奏。据《南唐书》载:“升元二年八月戊戌,升洪州潇滩镇为清江县,不隶州,谓直隶于节度使也,割高安之建安、修德,新淦之崇学合三乡为县”。当时,清江镇地处新淦之崇学乡,因而划归清江县。清江镇与清江县名同而非县治,容易产生混淆。而清江镇历来俗呼樟树。至此,便更名樟树镇。
  清道光《清江县志》记载:“木之属有樟,诸材独此为最,故古称豫章地,以材著也”。樟树镇得名的由来,本是镇在樟树林中,以树名镇,俚语俗称。直至清初,镇内还有八棵被视为樟树镇命名依据的古樟树。解放初期,仍有一株枯樟树残存。清代诗人查慎行的《樟树镇》诗云: 潇滩流下棹歌声,一曲清江见底清。
  老树不知生意尽,尚凭古社占村名。 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如《搜神后记》、《豫章记》、《太平御览》、《宣室志》等,都记有三国对东吴大将聂友"夜射白鹿,中樟灭怪"的故事。大意是聂友打猎,逐白鹿至此,矢中大樟,灭了樟树精。由此,樟树镇又有"鹿江"、"鹿渚"的别称。
  自南唐升元二年清江建县以来,樟树镇一直属清江县。樟树虽非县治,但地位重要。明代熊化曾评论说:"樟镇于邑治,股肱也;以奉腹,则禁喉也。"它与设过军、路、府、县治的临江镇在地势上互为犄角,在经济上互相抗衡,在文化上也相互颉顽。
  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历史的变迁,樟树镇逐渐成为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明吏部左侍郎熊化在《樟树镇记》中称之为“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樟树镇尤以其传统的药材交易市场和精湛的药材炮制技术闻名全国,被称为“江南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