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诊专书编纂者杜本 元代,清江县出了一个博学多才、名闻朝野的人物。他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舌诊专书的编纂者杜本。 杜本(1276-1350年)字伯原,号清碧,人们都尊称他为清碧先生。他几乎经历了整个元王朝。 杜本性情内向,清静寡欲,一生淡于进取,不务功名。"平居书册未尝释手",只知闭户读书,讲求学问。他对六经四书、天文地理,律历度数、歧黄青鸟,无不涉猎,无不精通,而且善书法,尤其工于篆书和隶书。他的著述很多,主要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史原》、《历原》、《律原》、《韵原》、《同义正声韵类》等等,可惜这些书大多不见流传了。 在中国医药史上,杜本也占一席之地。这就是他花费多年心血修订编纂的《伤寒金镜录》。 《伤寒金镜录》是根据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理论,记载"察舌辨证"方法的专书。据1933年上海出版的张赞臣编著的《中国历代医学史略》介绍,古人对辨舌法论载不详,仅《伤寒论》中有"舌白"、"舌滑"之说。《伤寒金镜录》的原作者敖氏,以舌验证,分之为十二图。杜本加以增补修订,扩为三十六舌,每舌均附有图帧,以验证伤寒为主,兼及内科杂病和其它病症。全书根据舌的颜色来分辨病人的寒、热、虚、实、内伤外感,并且记有证治和方药,对于临床参考很有借鉴意义。 后来,申斗垣的《观舌心法》,又在杜本的基础上再加演绎,把舌诊推到一百三十七图。但医家认为,从临床实践来看,只要确切地辨别三十六舌,就足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了。可见杜本对"伤寒"的诊断和治疗,是有相当造诣的。 杜本的《伤寒金镜录》撰成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迄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至今,这部书还有《薛氏医案》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钱塘王氏刻本和《医林指月》本,流传较广。 杜本出生在清江江畔,每日逐鸥戏水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平素酷爱奇山异水。他非常欣赏宋人罗知古泳清江的两句诗:"层层碧嶂来无尽,滚滚清江远莫追",他又在清江岸边长大,所以自号"清碧",并且将自己的诗集冠以"清江碧嶂"之名。 他的主要活动时期,正是元统治者内部争夺皇帝宝座而相互倾轧时期。 朝臣擅权,政治腐败,挥霍浪费,使得物价飞涨,加上水旱灾荒连年不断,弄得民怨沸腾,农民义军席卷大江南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杜本目睹这一现实,忍不住向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木上了一折《救荒策》,说:"以万事合为一理,以万民合为一心,以千载合为一日,以四海合为一家,则可言制礼作乐,而跻五帝三皇之盛矣。"忽剌木看后,大为叹服,以为他是奇才,极力向元武宗推荐。武宗于是把杜本召到京师,但又没有重用。杜本的友人薛汉《送杜清碧入京二首》中有这样的诗句:"逢时少武经论手,回首山林迹未陈","离情不断千寻绠,高义难磨百炼金"。可见杜本却无意官场,不久就借故辞归,并且填了一首《清江渔隐》词以表达其归隐之志: 山下白云缥渺,水边绿柳依稀。 记是清江旧稳,行人今已思归。 杜本性好交游,重义气。当时许多名人学士如虞集、吴澄、范椁等等,都曾慕名来访,乐意同他论文赋诗,酬答唱和,相交甚笃。即使是平民百姓,杜本也一样和颜悦色相待,从不以高人一等自居或厉声呵叱责怪。乡里贫穷人家,无力养赡双亲或无钱读书上进的,杜本都热情解囊相助,毫不吝啬。 杜本在乡时,常常听说福建武夷九曲的山水清幽动人,每恨自己不能亲自去看一看。于是,他按照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样子来描绘武夷山水,常常吟泳朱熹的武夷佳作《九曲棹歌》来怡情寄兴,以解不能亲到武夷之憾。 皇庆元年(1312年),他在京师偶然结识了在武夷山长大的詹光祖的儿子詹景仁,不禁大喜过望,立即与友人相约,一起去游览武夷风光。那里果然山环水绕,峰青林秀,美不胜收,简直使杜本乐不思归了。他就在九曲溪头的平川建起一座"怀友轩",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 在武夷期间,杜本仍不断与友人书来信往。张翥有《寄题杜原父怀友轩》云:"尺五城南近在纷,移家来并武夷君。他年功业维青史,此客山林自白云。石气晓侵书幌湿,溪声时杂擢歌闻。故人已有月楼约,杖策行穿虎豹群。"范椁有《寄杜清碧》云:"微君家住武夷山,白鹤青履夜叩关。船泛清冷凡九曲,屋分丹碧只三间。进入往往知名姓,仙子时时定品班。孔壁秦灰天未丧,几多鱼豕待重删。"都表现了对杜本的钦佩怀念之情。而杜本的若干著作,就是在武夷"鱼豕重删"陆续完成的。 元文宗图贴睦尔在江南的时候,久闻杜本之名,当上皇帝之后,再次"以币征之",杜本大概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辞谢不就。 惠帝至正三年(1343年),左丞相脱脱又以隐士之名,荐诏杜本赴京,准备任命为翰林院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馆编修。这时杜本已近七十高龄,坚持不肯应诏。但是使者一再表示这是皇上跟丞相的情意,再三催促他动身,不要辜负朝廷的厚望。杜本万般无奈,只好一同前往。可是一到杭州,杜本又借口生病,说是年岁大了,经受不了风尘劳累,向皇帝谢恩。待使者走后,他又回到武夷闭门治学著述。 至正十年(1350年)杜本逝世于武夷山九曲之畔,归葬清江原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