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专家王振兴 一千七百多年的樟树药市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中医外科,只有一家,从明嘉靖年间起至今传一十六世,达四百余年而不绝,享誉乡里,深孚众望。这就是樟树镇有名的王氏家族中的王振兴膏药店,但却为外人所鲜知。 王振兴膏药店的"开山祖"是明代的王显达。王氏祖籍吉安泰和,至王显始迁樟树镇近郊龙溪脑村,王显达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死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字仁溥,号云亭,以行医驰名。历任明太医院医官,诰授荣禄大夫。他的后代多继承其衣钵,从业医药活动,尤其以中医外科著称。 王显达的十一世孙王振兴(1801-1858年)字金达,号庆遥。他从龙溪脑迁家至樟树司前街,悬壶施诊,开设王振兴膏药店,专门医治疮疖瘤毒。据说,王振兴性情豪爽,乐于助人,有困难求助者无不尽力资助。他的医术高明,四方来求医请治的病人很多,因此,他的膏药店颇有名气。 他的儿子王鸿猷(1845-1908年),字东槐,号春芳,别号槐垣,又号杏村,继承父业,决心以中医外科技术为人民解除痛苦。 王槐垣十三岁就死去父亲,家道中落,只好放弃学打算,转为"守先世外科医业",幼学壮行,尽心医道,医术益精,声名益著,疗效甚佳。当时府县官员延请医治者不乏其人。 王槐垣氏长于外科,他的后人在《陈太君寿序》中描写王槐垣的医术时说:"虽浓血之满目及腥臭难闻者,经公一视,或用膏以蒙之,或用丹以降之,或用刀针以封达之,或用汤药以清其内,或用乳药以敷其外,不数日间,肌生痂脱,无不着手回春。"可见王槐垣治疮毒是内外并举的。由于他的成功,王振兴膏药店的声望大振,方圆数十里内几乎无人不知。直到现在,在老清江人的心目中,对王振兴膏药仍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光绪九年(1883年)临江府知事王之藩称之为"九世儒医",并为之立匾:"著手回春"。 王槐垣有七个儿子,都秉承家风,习贾从医。有的做药料生意,经营小药店,有的从事中医外科。他的儿子中,次子王桂章、六子王桂元、七子王桂懋是佼佼者。三人均精医术,并且对医学诸书,详加钻研,颇有心得。所以,王氏中医外科在当时樟树药市上能独树一帜。 王桂元(1888-?),字仕义,号纪槐,毕生从事药材生意。早年在吉安府经营,后来因世局多故,迁回清江。为避免兄弟间的竞争,他就在樟树镇南的永泰圩定居,独立门户,居然日兴月盛,形成局面。 王桂章(1869-1919年),字仕杰,号绍槐;王桂懋(1890-?)字仕贵,号海清,均于樟树镇施诊。 王桂懋后来改做药材行商,往来于湘、鄂之间,"总以诚信待人,无以欺妄,后来设肆于樟树镇西北的经楼圩。他们兄弟都打的是父亲王振兴膏药店的名号。这样,王振兴膏药影响就更大了。 王桂章的长子王国秉(1885-?),号丽涛,是王氏中医外科世家的中兴人物。王丽涛自幼聪明,学习勤奋,家长、塾师"俱以大器许之"。原来,王氏家庭自泰和迁居樟树镇的三百余年中传十四世,都起家医贾,很少从学,因此,族中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王丽涛的身上,希望他能进学,能当官。但是,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王丽涛仕途无望,不得不服从父命,弃学从医。在王桂章的悉心指教下,王丽涛深得秘诀真功,加上自己潜心钻研,触类旁通,医道逐渐精湛,屡试屡验,远近来就诊者络绎不绝,王振兴膏药店的盛名从此更为远播。 据说,王丽涛重道轻财,无论亲疏富贵,病之轻重,只见药到病除,从不计较酬金。间或是有极贫极苦,远道来求医者,不但不推却,反而体恤周全,除药费不计外,反给路费资助,"无怪乎口碑载道而市井乡村俱感戴无穷"。 王丽涛的弟弟王钧秉,号丽泉,也精于医术,"闾驰名"。兄弟俩在樟树镇司前街都打着"王振兴膏药店"的招牌,彼此分别营业,声誉都比较好,有"生隆卢扁"之称。 王丽涛有两个儿子,长子志成,次子竞成,竞成字克勤,号祝三。由于家学渊源,自学成才,从事中医外科三十余年,以医治疮疖称誉大桥、观上一带,至今虽年逾花甲,仍在大桥乡医院门诊,远近求医者终日不断。其子又随父学医,饶有家风。 现在,王氏家族从事医药事业的,仍有二十余人。王振兴膏药店的牌子仍然存在。只是随着西医外科的发展,王氏的膏药已经不如以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