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建立后,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药都樟树似枯木逢春,不但传统的中医药事业迅速恢复,而且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交通、运输、财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也日益兴旺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樟树镇就象插上了双翅,正在建设药都、酒乡、贸易城的广阔前程上展翼腾飞。 新中国药业振兴
新中国成立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樟树中医药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振兴时期。 解放初期,樟树仍以药业为镇上最大行业。一九五一年,镇上药业有坐商40家,行商15家;从业人员285人,约占全镇商业从业人员的20%;拥有资金约52万元左右。此外,清江县其它集镇尚有药店73家,全县计有开业中医和民间医师179人。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中共清江县委、县政府按照"奖励先进,带动落后,淘汰有害"的方针,召开了全县中医代表会,颁发了中医开业执照,创办中医联合诊所63个,中西医联合诊所1个,县人民医院增设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并开始有计划地举办中医进修班,组织中医带徒;将樟树药材行、号、栈、店合并为公私合营长春国药零售店、咸宁国药批发栈、庆降国药加工帮,于1955年12月5日同时开业。后又成立了南昌专区药材采购供应站。1956年12月又将长春国药零售店、咸宁国药批发栈、庆降国药加工帮合并为公私合营樟树长春国药栈,下设批发、零售、生产加工、土产收购四部,零售部下设门市部6处。在此期间,为确保药材品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对中药进行了质量检验,烧毁伪劣药品6万余斤,吊销了几家不法药品的营业执照。同时,取缔了危害人民健康、诈骗人民钱财的庸医和不法游医。 1958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产、销、加工机构改组为地方国营南昌专区樟树制药厂和地方国营长春中西药栈。这一年,全县收购中药材75个品种,7428种,金额达445,780元;召开了第一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大会;开展了采风献方活动,撰成《清江县中医秘方验方集》第一、二辑;创办了中医药研究所。 1958年3月,清江县医药公司成立,后称药材公司,各集镇也相应设立了国药零售门市部和药材收购站。同年10月,创办江西省樟树制药厂和江西省药科学校。曾开文等8名老中医被聘为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到1960年,全县国药门市部购销总额达3000万元,药材量约34,828,000多斤,同时,有药场和药苗圃24个,药材种植专业技术人员108人,群众种药面积2000余亩。 1962年,樟树药材工作委员会成立,统一计划、布置药材科研、生产、购销、加工等工作;协调药研所、药厂、药材公司、卫生局、农林局等有关部门的关系。1964年创办了樟树中医中药技术学校。到1965年,全县药场和药苗圃发展到45个,群众种药面积达3000亩,枳壳产量为4220担。 十年浩劫,百业凋零,樟树中医药事业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在"以粮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大批橙园、桔园、药园荒废,1975年,枳壳产量下降到3088担;柑桔产量由1965年的686万斤下降到416万斤。 同时,大批中医药人员被下放农村,许多人被迫改行务农。于是,中医院关了门,中医中药技术学校解散。中药饮片粗制滥造,药材购销金额下降,中医药人员后继乏人。这期间,由于医疗事业,出现大批"赤脚医生",曾掀起过一股草药针灸热。1970年,开展了第二次"采风献方"活动,撰成《清江草药验方汇编》,并在樟树、洞塘、回龙等地举办过大型中草药秘方验方展览。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农村改革走在前头,使药材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道地药材的产量成倍增长。 党的中医药政策的落实,城镇经济体制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使樟树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樟树中医院恢复后又几经扩建,规模比"文革"前扩大一倍。临江也办起专业中医院,中医中药技术学校重办起来了。 樟树全国药材交流大会得到恢复,集体、联户、个体中医药业得到发展,樟树药材炮制加工的传统方法得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科研硕果累累。据统计,全县现有中医人员11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中医师51人,医士45人,学徒15人。清江县医药公司现有职工194名。1985年调进药材金额325万元,销售药材金额466万元,收购药材金额46万元。同时,药都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药都的经济日新月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