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科技医药添翼
樟树中医药史上代代有人才。 解放后,樟树中医药界学术研究,技术革新都非常活跃,造就了一代新人,取得了丰硕成果。 1951年9月2日,清江县中医药学会成立。主席沈波涵,副主席黄岁松、王庆昌,1961年改组为县医药卫生学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活动,1979年恢复活动后,下设中医组、中药组。 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樟树中医药科研活动就颇有成效。吴萸剪枝育苗成功;梅花鹿驯养繁殖发展到130多头;创制了车床式电动切药机;进行了药物资源普查;开展了采风献方活动。当时,樟树中医界有名望的老中医,主要有内科曾开文、聂达然、张连仁、彭太衡。妇科沈波涵、黄帮彦。针灸黄岁松。外科王丽涛。骨科陈福美。草医陈荣茂。 近几年来,党的中医药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现代化被当作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樟树中医药科研活动空前兴盛起来,取得了许多可贵的成果。 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张连仁,因见高自脂症患者日多,选准功克高血脂症这个课题潜心研究。 他在临床中发现,癫痫病人与高血脂症的病人在生活习惯和体态特征上颇多相似,通过观察和调查,又发现他们患病原因都与过食肥甘、内生疾湿有密切关系,从而试以健脾豁痰利湿之法来治高血脂效果,但副作用较多,继而,他从古籍中找到癫倒白金丸,临床试验治高血脂症,结果比较理想,被省科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由樟树制药厂研制成白金降脂丸。此药在省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宜春地区医科所、县人民医院等15个单位,治疗高血脂症334例,胆固醇平均下降85%毫克,下降例数占82.8%;甘油三脂平均下降175.9%毫克,下降例数占64.2%,治疗前后血脂出较差异非常显著,而且副作用很小,因而荣获省优秀科技成果奖。 中草药治疗急慢骨髓炎,是一项重要科技成果。 西医治疗急慢性骨髓炎,常采取切开排脓,药条引流的办法,效果不显著,往往疮口久不愈合。 原清江县中医院副院长邓富明在长期实践中,采取中草药内服、外熏和升丹、膏药敷贴疮口的办法,效果良好。内服药以清热利湿祛瘀,扶正托毒为原则,用野花生、肿节风、紫花地丁、党参、白芍、茯苓、银花、牛夕等,随症加减;熏洗用复方虎杖熏剂,即虎杖、野花生、半边莲、白马骨、黄柏、白芷、艾叶等;敷贴用损毒消肿散研末配升丹。 在中成药制剂的理论研究中,《中成药研究》1981年第7期发表了樟树制药厂孙安国《对黑锡丹中黑锡的探讨》一文。药材炮制加工技术改造中,博志行、杨晓兰改进法半夏炮制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20天,达到了去麻辣感的目的;同时,新工艺用石灰炮制,还有一定防腐作用,保证了夏季生产的质量。 养血当归精QC小量研究了薄层层析检测当归精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研究气相色谱法测定当归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蒿苯内脂含量,提高了当归精的产品质量。朱国强在《中成药研究》1985年第2期发表《大活络丸制备工艺探讨》,用正交试验法开展制备工艺条件优选,控制细粉水分,练蜜水分,药条温度和制丸机拉条铜模直径,使产品一次合格率显著提高。 此外,低产橙园改造、天麻引种、枳壳品系药用功能鉴定、半夏炮制工艺改革、中药治疗栓性脉管炎、樟树中医饮片标本制作、高级营养滋补品冬虫草蜂王浆的研制等等,都曾荣获科技成果奖。 中西医结合上,也取得不少成果。临床各个病种,相当普遍地开展中医结合治疗。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等多种急腹症,扩大了非手术范围,提高了疗效。中西医药结合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也成绩显著。 中医药界科技成果既多,著书立说的就多了。黄岁松撰有《黄氏家传针灸》手稿三卷;邓富明撰有《中草药治疗急慢性骨髓炎》初稿。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樟树医药界在各级中医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38篇,其中,中医副主任师敖资赋发表论文8篇;中年医师何顺华发表论文9篇。
|
||||||||||||||